查看原文
其他

风波后的“太古里”:知识付费的地下江湖

2017-06-30 互联网指北 互联网指北

互联网是有话题文化中心的,成都太古里就是其中之一。

在知乎,这里是中国城市商业步行街的优秀设计典范;在淘宝,这里是潮牌时装店主最好的外拍背景板;在快手,这里是寻找个性生活的最合适取景地;在微信公众号,这里以“来成都必去的XX”的姿态多次占领朋友圈。

跨越产品壁垒、跨越诉求边界,几乎所有和互联网有关的故事都能在这里发现踪迹,也很好地解释了“互联网文化中心”的定义:源源不断地给社交网络输送着热门话题,也源源不断地将互联网文化投射到线下。

只不过,“文化中心”的作用是双向的:这里既可以代表着某种文化的繁荣,也可以催生文化繁荣下的极端。

就像那段诞生于此“主播变魔术袭胸”的小视频——不仅是太古里的一次风波,也给互联网行业露出了“PUA”,一个有关“知识付费”的地下江湖。

“风波太古里”,里世界的知识付费形态

单纯根据事件表象来解读,“太古里魔术袭胸”并没有什么噱头。

这倒不是说袭胸事件的性质不恶劣,而是在于经历了电钻吃黄瓜、大锤砸豪车、睡觉露内衣、皮皮虾和黄鳝之后,网络主播秀下限博关注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文化中一个周期性出现的固定栏目。

所以即使发生在光鲜亮丽的太古里、即使是有魔术作为包装、即便被袭胸的女生数量不少,也很难有人会对这件事进行区别对待:

“又是个秀下限博关注的主播吗?我们才不让他得逞。”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归类为“主播秀下限”的负面事件,因为在标签化的快速传播过程中,人们忽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细节:

一个“搭讪大师TV”的LOGO,一段讲课式的开场白。

倘若你不是很理解这两个细节的重要性,大可以打开QQ的“查找群”页面。只要搜索“搭讪”或者“PUA”这些关键词,就可以发现许多少则上限500多则上限2000、以泡妞、恋爱、“泡学”为标签、以美女为头像的活跃QQ群。

这些QQ群存在的意义会直观地写在群简介或者群空间里:如果你感到寂寞却无人陪伴,如果你追求许久却毫无效果,如果你暗恋多时却无从下手,这里会有专门的“导师”为你答疑解惑,甚至还会带你进行实战练习,对你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当然,除了通过直播进行炫技式的教学,剩下的一切都不是免费的

在国外,这种文化现象被称作PUA,即通过系统化学习、实践、不断自我完善情商以提高搭讪异性成功率的一种独特学科。

中国自有国情在此,PUA随之发生了一些进化: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网络的繁荣,PUA逐渐成为了一定程度上的刚需,在行业之下的里世界里同样实现着“知识付费”模式的繁荣。

所以,其实咱们对于“变魔术袭胸”这个事件的定性似乎有些操之过急了:这哪里是一次主播相关的孤立事件,这是一次亚文化圈反馈线下的必然事件。

所以,被扭送派出所反而是一个不错的结局:至少人们口诛笔伐的是一个耍流氓的主播,丝毫没有影响作为一名学科导师的身份。


导师、学员、成功之路

虽然走肾的元素让PUA这个话题自带流量,但PUA社群绝不是一个适合卧底的地方。

在其他亚文化圈卧底的体验中,你可以收获猎奇带来的快感,或者在感受到阶层鸿沟之后带来的优越感,但在PUA社群内你可能接受到的冲击,不仅限于社群中的大尺度照片带来的生理不适,还有其“荒诞却不廉价”的魔幻色彩而产生的心理不适。

好在PUA社群的结构比较纯粹。在陆陆续续经历了22个QQ群后,我逐渐找到了组成PUA社群的三元素:导师、学员、成功之路。

首先,导师的角色类似一家互联网公司中的用户预约。

这些导师的任务是每天为“搭讪不利”的用户们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每天定时定量)、定期展示优秀学员的学习成果(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组织并带领大家完成定期的线下活动(引导完成付费行为),是与用户接触的一线人员。

其次,每一个社群都会有几名“身经百战”的优秀学员。

几乎每天都有优秀学员在QQ群里,炫耀他们在各种社交软件中收获的战利品。这些战利品可能是聊天记录的截图,也可能是大尺度的姑娘照片,除了引得其他用户们的一阵热议之外,也会被导师们采纳,作为吸引新学员的最新教材,上传到团队官方网站/群公告内。

再次,每一个社群都为用户提供了解决需求的方案,也是变现的核心环节。

PUA的导师们总结了一套高搭讪成功率的标准,对有需求的用户进行针对性包装,形式包括且不限于:拍摄社交网络上展示页的照片(高端房车表)、线下实战练习(KTV、酒吧聚会)、线下课堂教学,价格为200-500单次不等。

在这三要素的相互协作下,即便PUA的生存状态近乎于暗网般的存在,但一个容量500的QQ群,基本上只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就能填满。按照每周一次5-10人线下活动的频次计算,一个中等规模的QQ群每月盈利上万并不在话下,而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魔幻却不廉价的知识

按照一个创业项目的标准来判断,PUA拥有让投资人青睐的一切要素:精准洞察了人们的需求(性or情感方面的宣泄),拥有非常清晰的引流思路,拥有问题的全套解决方案,还有可以给核心业务加分的增值服务。

但当人们真真切切接触到PUA文化圈的时候,却很难将其当做一个创业模式看。甚至当你时刻代入“2017年”这个大的时空设定后,PUA的存在会显得更加魔幻:

人们以为屌丝文化已经开始边缘化、以为杀马特早已没有了让他们落脚的经济基础、以为物化女性早就是路人皆知的红线,以为互联网可以实现无数人曾经梦想过的“理想国”……

可WEB3.0时代的网络热点换过一茬又一茬,“D8”、“摇人”、“漂流瓶”这些上古关键词依旧焕发着难以想象的生命力。

更矛盾的是,PUA存在似乎正契合了人们所追逐的“知识付费”——这个词语代表着人们脱离物质层面的更高追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消费升级、甚至可以成为跨越中产阶级门槛的敲门砖。

所以每当我和朋友聊起这事儿的时候,朋友总是很配合我的忍耐力:“PUA这种东西,即使公司报销卧底费用我都觉得亏。”

这句话可能来自于互联网人的天生骄傲,但根本原因或许是“知识付费”这个行为的定性,已经绑架了人们对于“知识”的认知。

在表世界的知识付费领域主要呈现两种趋势:第一种试图帮助人们提升工作技能,以此在职场中换取更高的收入;另一种试图输送给付费者们常识之外、有较高接触门槛的内容,以此在生活中得到更高调性的评价和话语权。

但同样不能被忽略的是,“为知识付费”是一种好行为,但“付费得到的知识”却不一定——无关于主观出发点是好是坏,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就可以被称为知识,就拥有让人买单的价值。

这就是讽刺的地方,真正解决问题的PUA,只能成为人们谈之色挠的江湖传说。

跨阶层的幻像

在很多人看来,迷信PUA和那些追捧喊麦的都是一类人:

他们只有初高中学历,最好不过大专;阶层上升困难,蓝领阶层居多;生活苦闷,让他们不具备全面审视问题的能力;年纪不大,但是早早的碰到了天花板,他们抱怨自己工作也很累,但为什么发不了财泡不到妞,想来想去,只剩下了两条路——喊出“众人皆醒唯我独醉”的口号,或者将自己打造成上一个阶层的模样。

但当你真正置身于这个圈子的时候,你却发现自己很难找到说服他们的理由。唯一 51 29445 51 15000 0 0 4573 0 0:00:06 0:00:03 0:00:03 4573以算作黑点的就是PUA教程上的千篇一律,只是这个弊病并不孤立存在于PUA,几乎是所有线上付费知识的通病。

每周总有那么几天,在成都IFS的那只偷看优衣库的熊猫屁股底下,你会遇到许许多多拿住手机、熟练地操作着各种社交软件的热血青年。他们会给许多创业者制造假象,让创业者们相信社交依旧是这个社会的刚需,只要找准了他们的痛点就能塑造出另一个风口。

然而如果不是那个主播的偶然曝光,PUA依旧安静地在人们的视野下野蛮生长;就算是那段短视频的疯狂传播,PUA们也并不打算借势起步,依旧采用着原始的“网站+QQ群”模式低调求生。

或许我们正需要这个知识付费的地下江湖,来打破我们对于“需求”、对于“解决方案”的固有认知:

需求从不需要过分拔高,用户在意的也只有需求的解决——这样的导向对于来自资本市场的评价显然是个死穴,但产品也从不应该是待价而沽的兜售品。

PUA永远不会被杀死,但也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大起来。

我还记得在加入QQ群两周后,终于有人提出了他的质疑:“网上那么多PUA专家的书,谁的可信?还是都是一个概念,并不都可信。”

“任何时候,你能把自己升级到8分,就不怕把不到7分的女生,如果你只有5分,那学什么也没用,老老实实去把3分的吧。PUA的真谛就是,你是一个有价值的男人,这个价值包括身材,长相,风趣,见识,有钱,之类一大堆。”

一个优秀学员回复到,接下来的一张张朋友圈截图中,满是他半年PUA沉淀后成为现充的样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共帐号“互联网指北”,扫描以上二维码或者微信添加 hlwzhibei 公众号,即可订阅。转载必须保留作者、公共帐号信息,必须与本文严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换/增减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图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标题、引语、摘要等。其它沟通事宜添加指北微信,微信id:izhibe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